根據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管理公共信息服務平臺發布,職教百科綜合整理11項任務建設指南。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的通知
教職成廳函〔2023〕15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決定啟動市域產教聯合體創建工作,F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標
堅持以教促產、以產助教,深化產教融合、產學合作,充分發揮政府統籌、產業聚合、企業牽引、學校主體作用,以產業園區為基礎,打造一批兼具人才培養、創新創業、促進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功能的市域產教聯合體。2023年底前建設50家左右,2024年底前再建設50家左右,到2025年共建設150家左右的市域產教聯合體。
二、條件要求
1.產教資源相對集聚。聯合體依托的產業園區總產值在本省份位于前列,主要以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等為核心主導產業,加快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聯合體職業教育資源富集,涵蓋中職、高職(含職教本科)學校,吸納普通本科學校作為成員,搭建聯合體人才供需信息平臺,建設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校企共建產業學院,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緊密結合。
2.組織治理機制完備。教育部門會同發展改革、工業和信息化、財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國資等部門建立密切配合、協調聯動的工作機制,打造政府、行業、企業與學校四方協同的命運共同體。聯合體內各類主體協同配合,成立政府、企業、學校、科研機構等多方參與的理事會(董事會),達到產權明晰、組織完備、機制健全、運行高效的實體化運作要求。
3.人才培養取得突破。龍頭企業深度參與職業學校專業規劃、人才培養標準、教材課程開發、師資隊伍建設等各個環節,并取得實際成效。積極探索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廣泛開展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崗位成才的中國特色學徒制,普遍接收職業院校學生開展實習實訓和教師崗位實踐。支持聯合體內中職、高職高專、本科學校合作分段培養或貫通培養,鼓勵普通本科學校招收符合條件的中高職畢業生和企業一線優秀員工就讀本科和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
4.有效服務產業發展。聯合體建設共性技術服務平臺,打通科研開發、技術創新、成果轉移鏈條,為園區企業提供技術咨詢與服務,促進技術創新、工藝改進、產品升級,解決企業實際生產問題。聯合體制定培訓規劃,統籌各成員單位的培訓資源和需求,支持聯合體內院校積極承接企業員工的崗前培訓、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鼓勵面向社會開展技術技能培訓服務。
5.保障條件切實到位。加大財政經費支持力度,吸引社會資本、產業資金投入,支持職業教育重大建設和改革項目;明確支持職業教育的金融、財政、稅費、土地、信用、就業和收入分配等激勵政策的具體舉措,落實落地見效果;樹立結果導向的評價方向,對優秀的職業學校、校長、教師、學生和技術技能人才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表彰獎勵。
三、組織實施
1.園區申報。以產業園區為基礎組織申報,空間組織緊湊、經濟聯系緊密的城市群可以一個園區名義進行申報。明確市域產教聯合體的牽頭單位,包括產業園區所在地政府(管委會)、牽頭學校、牽頭企業。申報單位對照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指標(附件1),結合自身情況向省級教育行政部門進行申報,申報內容應體現已有基礎和建設承諾。
2.省級推薦。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在園區自愿申報的基礎上,采取多種形式對申報材料進行核實,確保相關材料準確真實,組織填寫市域產教聯合體推薦書(附件2)和推薦名單匯總表(附件3)。每個省份推薦不超過3家,請于2023年5月29日前將申報材料紙質版、電子版(以刻錄光盤形式)一并報送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
3.建設培育。我部將組織對申報材料進行審查,視情組織實地考察,遴選確定首批市域產教聯合體培育名單。我部將建立信息采集平臺,對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情況進行監測。2024年初,對第一批市域產教聯合體培育單位進行驗收,驗收情況作為遴選職業教育改革成效明顯地方、“雙高計劃”建設、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提升計劃資金分配的重要依據。通過驗收的聯合體,如發生解散、撤銷或其他重大變動、重大違規行為,將取消相關資格和政策支持。
聯系人及電話: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 盧昊 010-66097741
郵寄地址:北京市西城區大木倉胡同37號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
附件:
1.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指標
2.市域產教聯合體推薦書
3.市域產教聯合體推薦名單匯總表
教育部辦公廳
2023年4月18日
任務二、產教融合共同體 重磅!教育部發布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建設指南
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以下簡稱“共同體”)是由龍頭企業和高水平高等學校、職業學校(含中職學校、高職?茖W校和本科層次職業學校,下同)牽頭,聯合行業組織、學校、科研機構、上下游企業等共同組建的,跨區域匯聚產教資源,能夠有效促進產教布局高度匹配、服務高效對接、支撐全行業發展的產教融合新型組織形態。
一、建設單位
共同體建設單位包括牽頭單位和參與單位,要求如下:
(一)牽頭單位
共同體由一家行業龍頭企業牽頭組建,聯合一所高水平高等學校、一所職業學校牽頭建設,發揮各建設主體作用,推動產教全要素融合。牽頭企業應在所屬行業有重要影響力和話語權,能夠統籌行業產業資源,并在共同體內切實起到統籌、牽頭作用,鼓勵中央管理企業、中國500強企業、產教融合型企業等牽頭組建。牽頭高水平高等學校的優勢學科應與共同體行業領域相符,有明確的科技攻關方向和團隊,有碩士學位、博士學位授予權。牽頭職業學校的特色專業(群)應與共同體行業領域相符,人才培養質量高,設有獨立的社會培訓機構或繼續教育機構,廣泛開展各類培訓。
(二)參與單位
根據產業鏈上下游分布和教育資源布局,跨區域廣泛吸收相關行業組織、學校(含職業學校和普通高等學校)、科研機構、上下游企業等單位參與建設。共同體參與單位要主動開放資源、對接需求,積極承擔建設任務,實質性參與共同體建設。
二、建設任務
(一)建立健全實體化運行機制。共同體要建立領導小組(理事會或董事會),商定建設方案,明確組織架構和職責分工,召開成立大會,審議通過共同體章程。要建立規范合理的利益共享機制等,明晰責權分配,保障各方權益。要配備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的專兼職人員,負責日常工作。
(二)構建產教供需對接機制。共同體每年要組織工作專班,通過政策研究、調查問卷、走訪調研、大數據分析等多種形式,開展行業發展趨勢、人才需求情況等方面的調研,并于每年第一季度期間完成行業發展分析報告(模版見附件1)、行業人才需求預測報告(模版見附件2)和行業人才供需清單、技術供需清單(模版見附件3)的編制與發布,指導相關學校和職業培訓機構開展工作,促進產教供需高效對接。
(三)聯合開展人才培養。共同體要將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置于首要位置,深入推進校企協同育人,暢通技術技能人才成長通道。依據產業鏈分工對人才的要求,校企聯合招生,開展委托培養、訂單培養和學徒制培養,實施現場工程師專項培養計劃,推動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共同體內實行校企師資互兼互聘,共建共享高水平“雙師型”教師隊伍。共同體內企業招工要向共同體內學校傾斜,加大實習和就業崗位供給。共同體內學校要開放培訓機構和繼續教育機構,面向行業企業員工開展崗前培訓、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支持共同體內高水平高等學校招收具有工作經歷的共同體內職業學校畢業生和企業一線優秀職工,攻讀本科、專業學位研究生,提升學歷層次。
(四)協同開展技術攻關。共同體要建立健全協同創新機制,校企聯合打造科研攻關團隊,深入生產一線,瞄準產業需求,調研征集企業實際面臨的生產性和技術性難題,校企系統解決問題。支持職業學校在關鍵共性技術攻關中發揮“中試車間”的作用。共同體建設單位要加大經費投入,共建技術創新中心、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平臺和重點實驗室等,產出一批前沿領域的創新成果,服務行業企業技術改造、工藝改進、產品升級,提升服務水平。
(五)有組織開發教學資源。共同體要組建高水平教科研隊伍,對標產業實際和發展需要,結合人才培養、專業建設和技術攻關實際,將產業應用的工藝、技術融入教學實踐,開發專業核心課程、實踐能力項目;發揮學校專業優勢和企業的技術優勢,跟蹤行業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新標準,研制優質教學裝備并推廣應用。
(六)強化支持保障力度。共同體各建設單位要制定支持共同體建設的專項政策,保障和促進共同體發展。共同體內企業要發揮技術優勢和平臺優勢,把共同體工作納入企業發展規劃和年度考核。共同體內學校要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深度融合,為共同體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術支撐。
共同體每年第一季度期間完成年度工作計劃,每年12月15日前完成年度總結報告(模版見附件4),分別上傳管理平臺(網址:http://zj.chinaafse.cn/,下同)。
三、監測指標
(一)全方位整合產教資源,重點考核共同體建設單位優質多元以及跨省域分布情況。
(二)構建產教供需對接機制,重點考核行業發展分析報告、行業人才需求預測報告、人才供需清單和技術供需清單編制發布是否及時,內容是否客觀、全面。
(三)聯合開展人才培養,重點考核委托培養、訂單培養、學徒制培養學生規模,校企師資互聘情況,共同體內企業接受共同體內學校畢業生就業人數以及培養人才在本行業內就業人數;職業學校面向行業企業員工開展崗前培訓、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規模;共同體內普通高校錄取共同體內職業學校畢業生和企業一線在職員工就讀本科或專業學位研究生人數。
(四)協同開展技術攻關,重點考核共同體內資金投入和技術創新中心建設情況;服務行業企業技術改造、工藝改進、產品升級項目數,取得的技術創新成果情況,技術供需清單的承接完成數。
(五)有組織開發教學資源,重點考核校企結合生產實踐、人才培養和技術服務實際,聯合開發專業核心課程、實踐能力項目數量,教學裝備研制及推廣情況。
(六)強化支持保障力度,重點考核共同體建設單位專項支持政策制定情況。
四、工作流程
各共同體根據工作要求和籌備情況,由牽頭企業負責統籌產教資源,在管理平臺進行賬號注冊,并在“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模塊填寫信息數據、上傳相關佐證材料,形成《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申報書》(詳見附件5),加蓋各牽頭單位和推薦省份(可選牽頭企業或牽頭高水平高等學;驙款^職業學校所在省份)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公章后,通過管理平臺上傳,經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審核后報至教育部(職成司)。中央管理企業集團總部注冊填報的,可聯系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010-66097867)直報。
五、時間安排
共同體注冊填報時間:2023年7月30日-10月31日,2024年起每年的1月1日-10月31日。
共同體績效數據采集時間:2023年起每年11月1日-12月15日。
附件:
1.行業發展分析報告(提綱)
2.行業人才需求預測報告(提綱)
3.行業人才供需清單、技術供需清單(模版)
4.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年度總結報告(提綱)
5.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申報書
任務三、開放型區域產教融合實踐中心建設指南
一、建設單位
開放型區域產教融合實踐中心(以下簡稱實踐中心)分為學校實踐中心、公共實踐中心、企業實踐中心。學校實踐中心的建設單位一般為職業學校(含中職學校、高職?茖W校和本科層次職業學校,下同)。公共實踐中心的建設單位一般為各級政府行政部門。企業實踐中心的建設單位一般為企業。
二、基礎條件
(一)聚焦重點領域。實踐中心要對接國家戰略新興產業和區域支柱產業,服務產業應納入“十四五”地方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重點領域。
(二)建設基礎良好。實踐中心應具有良好的基礎條件,占地面積、建筑面積、設備數量、實訓工位應滿足使用要求;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數量充足、結構合理;開放運營經驗豐富;相關工藝、材料、設備具有先進性。
(三)運行管理規范。建設單位能為實踐中心的管理運營、設備維護更新、基礎耗材等提供必要的經費和人員投入。實踐中心管理機構和制度健全,建立了成本分擔機制,能充分調動各類主體參與的積極性,保障可持續發展。
(四)提升產出效益。實踐中心要持續加強在人才培養、社會培訓、技術服務方面的功能建設,可支持校企圍繞生產經營過程中的關鍵問題開展協同創新,聚焦行業緊缺高技能人才開展聯合培養,可以產生支撐區域產業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突出成果。
三、重點任務
(一)學生實習實訓。實踐中心要按照開放多元、協同運營的建設理念,有組織的面向職業學校學生、普通高校學生和未就業畢業生開展實習實訓。要加強實習實訓教學指導,按照辦學特色和專業實際制訂實習實訓方案,開發實訓課程和教材,將行業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以及企業真實生產項目或典型生產案例引入實踐教學過程。
(二)社會培訓。實踐中心要持續提升培訓供給能力,積極承接政府、行業、企業組織的職業技能培訓。要緊貼市場需求開發培訓項目,推動培訓鏈和產業鏈有效對接。要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標準化建設,及時對外發布培訓標準和課程方案。各地要統籌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加快建立實踐中心市場化運營機制,增強實踐中心“自我造血功能”。
(三)技術服務。實踐中心要通過承擔企業橫向課題的方式,有組織的開展產品中試、工藝改進、技術研發等技術服務。要組織共同建設單位圍繞國家和區域重點戰略以及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關鍵問題,聚焦基礎工藝和技術應用等瓶頸短板,加大重要產品攻關力度,打通創新鏈和產業鏈精準對接“最后一公里”。
四、運營機制
(一)實踐中心能夠吸引各類學校、行業、企業廣泛參與,采用理事會、用戶委員會等治理模式,形成共建共管的組織架構。
(二)實踐中心每年第一季度期間要完成實踐中心年度開放運營計劃(模板詳見附件1)編制,發布實踐中心培訓及技術服務支持、企業培訓及技術服務需求“兩張清單”,嚴格按照運營計劃做好對外開放和技術服務工作,每年12月15日前完成實踐中心年度運營報告(模板詳見附件2)編制,公開發布并接受社會監督。
五、監測指標
(一)主要監測指標包括對外開展學生實習實訓,實訓課程和教材開發,面向企業開展培訓,橫向技術服務,科技成果獎項情況等。
(二)建設單位為中等職業學校的學校實踐中心重點考核:實訓課程和教材建設數,培訓服務收入。
(三)建設單位為高等職業學校的學校實踐中心重點考核:培訓服務收入,開展橫向企業技術服務收入,地市級以上科技成果獎項。
(四)公共實踐中心和企業實踐中心重點考核:對外開展學生實訓總人數,實訓課程和教材建設數。
六、工作流程
各實踐中心建設單位根據工作要求,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改革管理公共信息服務平臺(網址:http://zj.chinaafse.cn/,以下簡稱管理平臺)的“開放型區域產教融合實踐中心”欄目中填寫數據信息、上傳佐證材料,形成《開放型區域產教融合實踐中心申報書》(詳見附件3),加蓋建設單位和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公章后,通過管理平臺報至教育部(職成司)。
七、時間安排
實踐中心注冊填報時間:2023年7月30日—10月31日;2024年以后每年的1月1日—10月31日。
實踐中心年度績效數據采集時間:2023年起每年11月1日—12月15日。
附件:
1.開放型區域產教融合實踐中心年度開放運營計劃(提綱)
2.開放型區域產教融合實踐中心年度運營報告(提綱)
3.開放型區域產教融合實踐中心申報書
任務四、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
一、建設單位
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以下簡稱資源庫)建設單位(包括主持單位和參與單位)要求如下:
1.主持單位
資源庫的主持單位為獨立設置的職業學校(含中等職業學校、高職?茖W校、本科層次職業學校)。每個資源庫主持單位不超過3家。第一主持單位總體負責資源庫的建設規劃、應用推廣及維護管理等工作,是資源庫內容審核的第一責任單位。
2.參與單位
資源庫的參與單位可以為職業學校、普通高校、行業、企業和科研院所。參與單位要發揮優勢、積極參與,主動作為、密切配合,實質性參與資源庫建設。
二、基礎條件
1.資源建設有基礎。主持單位已有數量充足、質量可靠的資源沉淀,且具備持續更新能力。資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滿足教育教學需求。
2.平臺支撐有保障。主持單位已有相關技術平臺,進行資源庫資源的上傳、存儲、傳播、運維和更新。平臺符合物理安全、網絡安全、數據安全和規范管理要求,具備資源庫建設、管理、教學、學習、分析、教研等功能,能夠接入國家或本省智慧教育平臺并納入運行監測。
3.應用服務有成效。主持單位申報的資源庫運行時間不少于1學年,注冊用戶有一定規模且活躍度較高,能夠提供資源檢索、信息查詢、資料下載、教學指導、學習咨詢、考試評價、就業支持、社會培訓等服務。
4.項目團隊有條件。主持單位的項目團隊在相應專業領域有專長、有建樹。團隊分工明確、制度健全、協作有序、執行力強。參建單位均承擔具體的建設和應用推廣任務。
三、建設思路
資源庫定位于“能學、輔教、促改”,服務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能學”指各類學習者均可以通過資源庫自主進行系統化、個性化學習。“輔教”指教師可以利用資源庫靈活組織教學和培訓內容、輔助教學實施。“促改”指職業學校利用資源庫推動數字化時代學習方式的變革和課程建設改革,創新更加個性化、精準化、定制化的教學方式。
資源庫按照“需求牽引、應用為王、服務至上”的基本原則,遵循“一體化設計、結構化課程、顆;Y源、多場景應用”的建構邏輯。“一體化設計”是指資源庫建設要對標專業、對應產業,圍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統籌資源建設、平臺設計以及共建共享機制的構建,形成整體系統的頂層設計;“結構化課程”是指資源庫的標準化課程要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覆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基礎課程,滿足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需要;“顆;Y源”是指庫內資源的最小單元須是獨立的知識技能點或完整的媒體素材,便于用戶學習和組課;“多場景應用”是指資源庫要引入學習助手、數字教師等新技術,建立多樣化的應用場景,滿足不同群體用戶的多樣化學習需要。
資源庫按照“自主建設、省級統籌、遴選入庫、擇優支持、邊建邊用、過程監測、持續應用”的方式開展,全國性資源庫主要面向專業布點多、學生數量大、行業企業需求迫切的專業領域,區域性資源庫主要面向區域產業需要、具有行業特色的專業領域,避免同質化重復建設和低水平盲目建設。
四、建設任務
資源庫應圍繞1個核心專業開展建設,服務專業不超過5個。任務包括必選內容和自選內容兩部分。
(一)必選內容
1.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遵循職業教育、技術技能人才成長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對接國家專業教學標準,引入新方法、新技術、新工藝、新標準,研制對接產業需求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明確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學時安排、實踐環節、畢業要求等內容。人才培養方案由項目主持單位組織參建單位共同研制,需在資源庫首頁展示。
2.專業課程體系。依據2022年9月教育部發布的《職業教育專業簡介》,科學分解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規格要求,系統設計專業核心課程體系及其教學內容,構建基于知識圖譜的可視化課程體系框架,明確課程必須掌握的知識點、技能點及對應的職業崗位。資源庫要覆蓋全部專業核心課程,兼顧必要的專業基礎課程。
3.課程教學資源。開發類型多樣的優質數字化教學資源,文本類和圖形(圖像)類資源數量占比不超過30%,原創資源占比不低于70%,資源庫每年更新比例不低于10%。鼓勵合理運用視頻類、動畫類、虛擬仿真類等資源創設教學場景,解決教學重點和難點問題。建立課程素材的技術規范,統一命名規則,標注含有專業名稱、課程名稱、知識(技能)名稱、是否原創等屬性字段。探索推進開源課程建設,實現優質課程資源共建共享、均衡普惠。
4.評測考核資源。每門專業核心課程均需建立試題庫,題庫中的試題應覆蓋課程標準所規定的全部教學內容,適當減少客觀題型,增加綜合實踐能力的題型。鼓勵改革考核評價方式,根據崗位人才標準和要求,聯合企業共同研制職業能力考核評價標準,開發職業能力考核評價試題,開展職業能力訓練和測試。
5.資源審核機制。健全完善資源審核機制,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網絡音視頻信息服務管理規定》《出版管理條例》《網絡視聽節目內容審核通則》《網絡短視頻內容審核標準細則》《圖書、期刊、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重大選題備案辦法》《地圖審核管理規定》《互聯網出版管理暫行規定》等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加強資源的政治性、科學性、適用性、規范性審核,確保資源政治導向、價值取向、審美導向正確,內容真實、客觀科學。
6.應用推廣機制。參與資源庫建設的學校要引導師生在專業教學、實習實訓、技能培訓、生產現場和日常生活等場景中積極使用資源庫,推動專業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教學效率和質量,尤其是主持或參與學校的相關專業師生的應用覆蓋面不低于80%,滿意度不低于90%;要積極為其他職業學校、普通高校、行業、企業、科研院所和社會學習者提供服務,實現優質資源共享,擴大優質資源受益群體覆蓋面。
7.安全保障機制。資源庫平臺在物理安全、網絡安全、主機安全、應用安全、數據安全、管理要求等方面,不低于《信息安全等級保護管理辦法》規定的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三級)基本要求。
(二)自選內容
1.數字化教材。鼓勵圍繞專業核心課程體系,聯合企業共同開發契合真實生產的融媒體教材或新型活頁式數字化教材,探索數字化出版,融合視頻、動畫、AI、VR等技術于一體,使用戶的閱讀立體化、趣味化、互動化、個性化。
2.特色培訓項目。鼓勵面向企業在職員工及社會學習者,聯合企業共同開發滿足行業、企業需求的培訓項目,融入企業的前沿生產技術和真實案例,開發培訓包、培訓手冊等特色培訓資源,開展技術技能培訓,助力提升技術技能水平和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3.虛擬教學團隊。鼓勵資源庫主持單位廣泛聯合本專業領域內綜合實力強、特色鮮明的職業院校,全國性行業組織和代表行業先進水平的企業,組建基于資源庫平臺的動態開放、跨?鐓^域的虛擬教學團隊,探索突破時空限制、高效便捷、形式多樣的集體備課、研討等教研活動,全面提升教師數字化教學能力,培育一批數字化專業教學研究和實踐成果,引領帶動本專業領域教育教學改革創新。
四、監測指標
在資源庫基礎數據采集的基礎上,重點關注資源建設、平臺功能、應用推廣、特色創新和安全保障5個監測維度。
1.資源建設方面,既關注資源庫建設內容的完整度和架構的系統性,也關注資源建設的數量、質量、更新情況。資源的數量方面關注課程門數、數字資源量等;質量方面關注資源的政治性、科學性和豐富性;更新方面關注資源的更新頻率和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引入情況。
2.平臺功能方面,重點關注多格式上傳、高質量審核、個性化使用、開放性評價等管理功能,靈活組課、自由選課、智能搜索、在線交互等教學功能,自主學習、討論交流、即時反饋、考試評價等學習功能,個性定制、智能推薦、資源應用分析、教學行為分析等增值功能。
3.應用推廣方面,重點關注資源庫的校本、校校、校企和跨省的推廣應用,受益人群和覆蓋面,學習使用激勵機制建設情況等3個方面。
4.特色創新方面,重點關注建設單位立足區域產業、行業特色、院校優勢和應用創新等方面。
5.制度保障方面,重點關注資源庫建設和應用方面出臺的有關制度文件情況,是否發生意識形態、師德師風、違法違紀、網絡安全等一票否決情況。
五、組織實施
主持單位對照資源庫基礎條件、建設任務,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改革管理公共信息服務平臺”(網址:http://zj.chinaafse.cn/,以下簡稱“管理平臺”)進行賬號注冊,并在“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模塊填寫信息數據、上傳相關佐證材料,形成《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任務書》(詳見附件1),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審核同意后,將加蓋建設單位和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公章的《建設任務書》PDF版通過管理平臺上傳,無需寄送紙質版。
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組織省內職業院校積極參與,按照指南要求對項目進行審核把關,對符合要求的項目加蓋公章,待學校上傳PDF版后登錄管理平臺完成審核程序并提交至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
原203個國家級專業教學資源庫主持單位如有建設意愿,均需重新注冊申報。
六、時間安排
資源庫注冊填報時間:2023年8月11日-8月31日,2024年起每年的1月1日-8月31日。截止時間前省級教育行政部門需在管理平臺完成審核程序并確認提交。
資源庫績效數據采集時間:2023年起每年11月1日-12月15日。建設單位應及時登錄管理平臺查看有關通知。
附件:
1.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任務書.doc
2.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監測指標.pdf
任務五、職業教育信息化標桿學校建設指南 重點關注!教育部發布職業教育信息化標桿學校建設指南
一、建設單位
職業教育信息化標桿學校(以下簡稱標桿校)的建設單位為獨立設置的職業學校(含中等職業學校、高職?茖W校、本科層次職業學校)。
二、基礎條件
1.建設基礎良好。建設單位的信息基礎設施較為完善,有明確清晰的數字化轉型發展戰略規劃,有可觀測的數字校園建設目標和舉措。
2.應用場景豐富。在師生發展、數字資源、教育教學、管理服務、支撐條件、網絡安全和組織體系等方面的應用場景豐富,在數字校園建設和應用上有特色亮點。
3.積極參與試點。積極參與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試點,對接“全國職業教育智慧大腦院校中臺”且已開始數據上報。
4.具備數治基礎。在打破“信息孤島”、破除數據壁壘和數據采集、匯聚、分析等方面有一定的實踐探索,有推進數字治理的機制。
5.服務貢獻明顯。數字賦能專業轉型升級和人才培養改革有成效,積極參與“國家職業教育智慧教育平臺”(以下簡稱國家智慧職教平臺)建設,持續提供優質數字化資源。
三、建設任務
1.豐富拓展應用場景。聚焦差異化教、個性化學、精準化管、智能化評、虛擬化研等現實需要,加大智慧校園、智慧教室、虛擬仿真實訓中心、智慧圖書館等建設力度,打造在線學?臻g,完成師生發展、教育教學、管理服務等應用場景的開發與建設。
2.擴大優質資源供給。開發內容豐富、形式新穎,具有高可靠性、高可用性的數字化教學資源,積極向國家智慧職教平臺提供優質數字化教育資源。
3.賦能教學與評價改革。在課堂教學、實習實訓、輔導答疑、課后服務、教師培訓等工作中,廣泛使用國家智慧職教平臺提供的優質資源,加強數字教育環境下的教學研究,開展精準評價、診斷、改進,推動教育教學多元化、多樣化,以數字技術推動教育教學和教育評價改革創新。
4.提高數據治理能力。根據教育部信息中心印發的《全國職業教育智慧大腦院校中臺高職數據標準及接口規范》《全國職業教育智慧大腦院校中臺中職數據標準及接口規范》(附件1),接入“全國職業教育智慧大腦院校中臺”,并持續開展數據交互。根據教育部信息中心印發的《職業院校大數據中心建設指南》(附件2)建設校本數據中心,涵蓋職業學;巨k學條件、專業設置、課程開設、學生信息、教師信息、企業信息等基礎數據,打造校本綜合平臺,強化數據無感采集、全量匯聚、智能分析能力,提升數據治理能力和水平。
四、監測指標
建設單位按照《職業教育信息化標桿學校監測指標》(附件3)的要求,依托信息技術,實現以下目標。
1.師生發展方面。學生能及時獲取學習目標、學習進度、綜合評價、就業服務信息等內容;教師能個性化地參與教師發展活動、獲取個性的發展評價和指導。
2.教育教學方面。學生能夠在線上開展自主學習、實習實訓和處理學習事務,教師能夠在線上開展教學管理、參與教研活動。
3.管理服務方面。完成一站式服務大廳建設,具備統一身份認證和一卡通服務功能,可以為師生工作學習生活提供服務。
4.網絡安全方面。校園網絡運維與安全管理、數字化教學環境管理、校園安全及能源管理科學高效。
五、組織實施
建設單位對照標桿;A條件、建設任務,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改革管理公共信息服務平臺”(網址:http://zj.chinaafse.cn/,以下簡稱“管理平臺”)進行賬號注冊,并在“職業教育信息化標桿學校”模塊填寫信息數據、上傳相關佐證材料,形成《信息化標桿學校建設任務書》(附件4),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審核同意后,將加蓋建設單位和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公章的《建設任務書》PDF版通過管理平臺上傳,無需寄送紙質版。
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組織省內職業院校積極參與,按照指南要求對項目進行審核把關,對符合要求的項目加蓋公章,待學校上傳PDF版后登錄管理平臺完成審核程序并提交至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
六、時間安排
標桿校注冊填報時間:2023年7月30日-8月31日,2024年起每年的1月1日-8月31日。截止時間前省級教育行政部門需在管理平臺完成審核程序并確認提交。
標桿?冃祿杉瘯r間:2023年起每年11月1日-12月15日。建設單位應及時登錄管理平臺查看有關通知。
附件:
1.全國職業教育智慧大腦院校中臺高職數據標準及接口規范、全國職業教育智慧大腦院校中臺中職數據標準及接口規范
2.職業院校大數據中心建設指南
3.職業教育信息化標桿學校監測指標
4.信息化標桿學校建設任務書
任務六、職業教育示范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建設指南
一、建設單位
職業教育示范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以下簡稱虛仿基地)的建設單位為獨立設置的職業學校(含中等職業學校、高職?茖W校、本科層次職業學校)。
二、基礎條件
1.具備較好的實訓條件。擁有較為充足的實訓場地和一定規模的虛擬仿真實訓資源、設施設備,能滿足虛仿實訓教學實施需要。
2.具備較強的教學科研團隊。教學科研團隊熟悉生產一線崗位實際需求,能將虛擬仿真等信息技術有效應用于教學全過程。
3.具備良好的虛仿技術應用基礎。已在實訓課程中開展虛仿教學改革探索,面向學生開展了一學期以上的虛擬仿真實訓教學,且效果較好。
4.具備規范的管理運行機制。有豐富的項目管理經驗,相關工作機制健全,能合理規劃虛仿基地建設,并提供充分的政策和資金保障。
三、建設任務
虛仿基地以學校為基本單元開展建設,布局可集中、可分散,服務一個或多個專業(群),旨在通過虛擬現實、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物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解決實訓教學過程中的“三高三難”問題,提高專業實訓教學質量。
1.加強虛擬仿真實訓基礎設施建設。對現有實訓教學場所進行功能升級、環境改造,因地制宜建設與實際崗位操作情景對接的虛擬仿真實訓教學場所,配備實訓教學必需的設施設備。建設虛仿實訓教學管理及資源共享平臺,提供資源承載、共享、使用服務,與校本大數據中心對接,實現數據采集、互聯互通。
2.開發虛擬仿真教學資源。應用虛擬現實、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自主開發或校企合作開發各類虛擬仿真實訓資源。資源建設與使用應與實際崗位技能和操作標準流程對接、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職業培訓方案對接、與實習實訓對接,覆蓋專業核心課程實訓教學中“三高三難”關鍵技能點,三年年均更新率不低于10%。提倡建設單位自主開發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虛擬仿真實訓資源。
3.推動專業實訓課程創新與重構。校企合作推動虛仿技術與專業實訓教學有機融合,共同豐富教學內容、拓展實踐領域,建設虛仿實訓課程,修訂實訓課程標準、實訓指導書、教學評價標準等。開展虛仿環境下的實訓教學方法改革,創新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協作學習等模式,提升實訓教學質量,重構虛實結合的實訓新生態。
4.打造虛擬仿真實訓教學科研團隊。校企合作組建專兼結合、信息素養高的虛擬仿真實訓教學科研團隊(以下簡稱團隊)。開展虛擬現實、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應用和教學能力、技術技能提升培訓,增強團隊的信息化素養和教科研能力。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引導團隊圍繞數字化轉型、真實生產和實訓教學需要,開展縱橫向課題研究。
5.構建共建共享共用機制。根據區域重點產業數字化轉型需求,以院校為主導,探索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共建虛仿基地。推動虛仿資源接入國家或省級職業教育智慧教育平臺,實現更大范圍資源共享。充分利用虛仿基地資源,面向社會開展崗位培訓、繼續教育、科普、競賽等服務,擴大虛仿基地影響力。
四、監測指標
主要監測指標包括建設情況、應用情況、示范特色三大類。
1.建設情況主要考核項目建設資金執行(含預算支出執行率等)、管理平臺建設(含管理平臺規范建設情況等)、虛仿教學資源開發(含資源更新率等)、虛擬仿真實訓教學科研團隊建設情況(含參加虛擬仿真教學專題培訓等)和建設成效(含任務完成度等)五項。
2.應用情況主要考核人才培養成效(含結合虛擬仿真技術優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虛仿基地服務學生考取技能證書情況等)、社會服務成效(含利用虛仿基地開展社會培訓成效等)、課程共享使用(含虛擬仿真課程開放共享服務人數等)三項。
3.示范特色為自選指標,主要考核各建設單位典型經驗和成效。
五、組織實施
建設單位對照虛仿基地基礎條件、建設任務,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改革管理公共信息服務平臺”(網址:http://zj.chinaafse.cn/,以下簡稱“管理平臺”)進行賬號注冊,并在“職業教育示范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模塊填寫信息數據、上傳相關佐證材料,形成《職業教育示范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建設任務書》(詳見附件),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審核同意后,將加蓋建設單位和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公章的《建設任務書》PDF版通過管理平臺上傳,無需寄送紙質版。
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組織省內職業院校積極參與,按照指南要求對項目進行審核把關,對符合要求的項目加蓋公章,待學校上傳PDF版后登錄管理平臺完成審核程序并提交至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
215個國家級職業教育示范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培育項目和已納入教育部高等學?茖W研究發展中心監測范圍的211個省級職業教育示范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項目按照本次建設要求重新填報任務書。
六、時間安排
注冊填報時間:2023年8月11日—8月31日;2024年以后每年的1月1日—8月31日。截止時間前省級教育行政部門需在管理平臺完成審核程序并確認提交。
績效數據采集時間:2023年起每年11月1日—12月15日。建設單位應及時登錄管理平臺查看有關通知。
附件:職業教育示范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建設任務書任務書.docx
任務七、2023年職業教育一流核心課程建設指南
一、建設項目
圍繞服務現代化產業體系重點領域需要,結合量大面廣專業建設基礎,支持各地優先在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等領域,重點建設課程設計和教學內容貼近企業生產實際,融入新方法、新技術、新工藝、新標準的500門左右一流專業核心課程,建設范圍包括在線課程和線下課程。
二、推薦條件
(一)在線課程推薦條件
1.課程應為2023年職業教育國家在線精品課程。
2.課程性質為專業核心課程。
3.課程負責人應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課程師資團隊應包含相關專業領域專家、一線教師、行業企業技術人員等。
(二)線下課程推薦條件
1.課程屬于專業核心課程,具有完整的課程標準和教案。
2.課程設計科學,教學目標清晰,內容符合政治性、科學性、先進性、適用性、規范性要求,體現職教特色。
3.課程至少已完成兩(學)期教學實踐,教學效果較好。
4.教學團隊結構合理,師德師風優,教學能力強,團隊總人數原則上不超過4人。
5.課程負責人應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同一課程負責人牽頭的課程限推薦1門。
三、推薦方式
本次建設認定工作全程在網絡平臺上進行,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設管理員賬號,并為各校開放平臺賬號注冊。
涉及需填寫意見或單位蓋章的材料,可下載填寫或蓋章后上傳平臺。
四、建設指標
1.在線課程350門左右,以2023年職業教育國家在線精品課程為基數,根據各省入選的課程比例,分省測算并確定認定指標(分省發送)。
2.線下課程160門,每省建設認定后報送5門,其中中職2門、高職(含高職?坪吐毥瘫究疲3門。中高職一體化(5年制高職)課程根據實際情況歸入中職或高職類。
五、建設流程
(一)線下課程認定流程
1.校級推薦(2023年8月10日—9月12日):各院校根據推薦條件和建設標準(附件1),經公示后在網絡推薦平臺中按時填寫推薦書、提交相關證明材料(見附件2)。
2.省級認定(2023年9月13日—10月23日):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組織專家,根據各校推薦情況開展評議,經公示后確定本省擬認定課程,匯總蓋章通過平臺報送教育部職成司。
3.組織復核(2023年10月24日—11月底):教育部職成司根據各省認定情況組織專家復核,形成最終認定結果并反饋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
4.持續建設(2023年11月底—2025年):教育部職成司、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對認定課程進行宣傳、推廣,通過支持各地持續建設、使用,大幅提升一流核心課程的影響力和使用范圍,有效發揮一流核心課程的示范輻射作用。
(二)線上課程認定流程
2023年職業教育國家在線精品課程遴選結束后另行通知。
附件:
任務八、2023年職業教育優質教材建設指南
一、建設項目
圍繞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服務專業改革與發展,重點面向專業核心課程,建設由行業(企業)牽頭或行業(企業)、學校共同開發,體現協同育人、彰顯類型特色的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優質教材。支持各地在首批“十四五”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范圍內,認定首批1000種左右全國性職業教育優質教材。
二、推薦條件
1.推薦教材應為首批“十四五”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名單范圍內教材,名單見《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公布首批“十四五”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書目的通知》(教職成廳函〔2023〕19號)附件1和《國家教材委員會關于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獎勵的決定》(國教材〔2021〕6號)附件2中職、高職類。
2.推薦教材應為產教融合特征明顯的職業教育專業課程教材,包含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專業拓展課以及實踐性教學環節有關課程等(課程設置分類參考各專業教學標準)。
3.教材主編應在本學科專業有深入研究、較高的造詣,或是全國知名專家、學術領軍人物、行業企業專家,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編寫團隊應包含相關學科專業領域專家、教科研人員、一線教師、行業企業技術人員和能工巧匠等。
4.教材內容充分反映行業前沿技術,積極體現產業發展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新標準,呈現形式要新穎、生動活潑、豐富多彩;鼓勵和支持以工作分析為依據,以項目、任務、活動、案例等為載體的教材編寫方式。
5.同一主編申報優質教材原則上不超過2種,同一編寫單位推薦的優質教材原則上不超過8種。
6.各省認定優質教材要兼顧中職、高職?、職教本科等不同層次教育,支持職業教育新形態、數字化教材的建設與推廣。各省認定的優質教材中,專業基礎課教材占比不超過30%。
三、推薦方式
本次建設認定工作全程在網絡平臺上進行,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設管理員賬號,并為各校開放平臺賬號注冊。
教育部直屬高校推薦教材經公示后,報所在省份教育行政部門統一審核認定。
涉及需填寫意見或單位蓋章的材料,可下載填寫或蓋章后上傳平臺。
四、建設指標
以首批“十四五”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為基數,根據各省新申報入選的教材比例,分省測算并確定建設和認定指標(分省發送)。教育部直屬高校推薦指標納入所在省份,不另設指標。
五、建設流程
1.校級推薦(2023年8月10日—9月12日):各院校進一步深化優質教材建設,根據建設指南,結合首批“十四五”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入選情況組織校內推薦,經公示后在網絡推薦平臺中按時填報推薦教材相關信息。
2.省級認定(2023年9月13日—10月23日):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組織專家,根據各校推薦情況開展評議,經公示后確定本省擬認定的教材,匯總蓋章通過平臺報送教育部職成司。
3.組織復核(2023年10月24日—11月底):教育部職成司根據各省認定情況組織專家復核,形成優質教材最終認定名單并反饋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
4.宣傳推介(2023年11月底—2025年):教育部職成司、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對認定教材進行宣傳、推廣,通過支持各地持續建設、使用,大幅提升優質教材的影響力和選用比例,有效發揮優質專業課程教材的示范輻射作用。
5.持續建設(2024年—2025年):結合第二批“十四五”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遴選、職業院校教材選用使用監測工作,支持各地開展持續建設,有關工作安排另行通知。
附件:
1:2023年職業教育優質教材建設標準.pdf
2:2023年職業教育優質教材推薦書.docx
3.2023年職業教育優質教材推薦指標(分省發送)
任務九、2023年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典型生產實踐項目建設指南
一、建設項目
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制造業及現代服務業等領域,充分體現產教深度融合、校企緊密合作,建設一批校企合作典型生產實踐項目。項目內容立足校企協同育人,引入企業真實課題和項目,校企共同開發實施實踐項目,促進學生在真實職業環境中學習應用知識、技術和技能。2023年,認定首批200個立足產教融合、體現類型特色、適應育人需求的校企合作典型生產實踐項目,及時把新方法、新技術、新工藝、新標準引入教育教學實踐,推動校企協同育人。
二、推薦條件
推薦項目需為職業院校牽頭開發、有關行業企業深度參與的面向職業院校學生的生產實踐項目。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開展實質性校企協同育人,共同開展專業建設、實習實訓、師資建設、質量評價、技術服務、科研攻關等項目,近三年無投訴或不良記錄等情況。滿足以下六項條件中的三項:
(一)職業院校牽頭或參與組建行業性或區域性產教融合職業教育集團(聯盟),或其合作企業為省級以上產教融合型企業。
(二)職業院校牽頭或參與組建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或市域產教聯合體。
(三)職業院校近3年內與企業開展科技攻關、成果轉移轉化、技術服務不少于1項,且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
(四)職業院校與企業合作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和國際產能合作,協同中國企業和中國產品“走出去”取得成效并經省級以上政府有關部門認定。
(五)職業院校能夠開展崗位實踐管理評價體系改革,能夠建立行之有效的評價方法和機制。
(六)職業院校與合作企業共同開發技術技能標準、確定崗位規范,共建技術工藝和產品研發中心等產學研一體化機構。合作企業在中國境內注冊成立,參與過有關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團體標準等制(修)訂。
三、推薦方式
本次建設認定工作全程在網絡平臺上進行,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設管理員賬號,并為各校開放平臺賬號注冊。
涉及需填寫意見或單位蓋章的材料,可下載填寫或蓋章后上傳平臺。
四、建設指標
2023年,首批校企合作典型生產實踐項目的建設主體為職業院校,由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組織認定報送,各省可報送5—8項。
五、建設流程
1.校級推薦(2023年8月10日—9月12日):各院校根據建設指南組織校內推薦,在網絡推薦平臺中按時填報推薦項目相關信息。
2.省級認定(2023年9月13日—10月23日):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組織專家,根據各校推薦情況開展評議,經公示后確定本省擬認定項目,匯總蓋章通過平臺報送教育部職成司。
3.組織復核(2023年10月24日—11月底):教育部職成司根據各省認定情況組織專家復核,形成典型生產實踐項目最終認定名單并反饋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
4.持續建設(2023年11月底—2025年):加強對項目實施過程的跟蹤指導,督促糾偏整改,及時總結產教融合經驗、健全體制機制,適時開展第二批建設,推動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校企聯合制定人才評價標準。
附件:
1.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典型生產實踐項目建設標準.pdf
2.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典型生產實踐項目推薦書.docx
任務十、2023年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職業教育標準、資源和裝備建設指南
一、建設項目
創新職業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機制,加快和擴大教育對外開放,持續推動現代職業教育提質培優及高質量發展。支持各地建設和推出一批基礎良好、業內領先、具有較高國際影響力的職業教育標準、資源和裝備。項目要求由我國職業教育領域機構牽頭制定,體現產教融合特征,突出校企聯合開發,經過國(境)外一定周期的實際應用,能夠引領職業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高質量、規范化、可持續發展,提升中國職業教育國際影響力。
二、推薦條件
(一)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職業教育標準
主要指專業、課程、實習實訓、教學條件、師資、培養培訓、校企合作等。
1.推薦單位應為職業學校(也可聯合科研院所或企業等共同申報),有實質運行中的國際職業教育合作項目。
2.教育標準應具有明顯的產教融合特征,由學校和行業企業共同研制,緊貼相關行業產業需求。
3.教育標準應具備實效性、示范性。符合當地技術標準和教育需求,獲得政府、行業、企業、國際組織等多方認可,標準建設引領性強。
4.在國(境)外職業教育和培訓領域已被采納認證和推廣應用,有一定的應用實踐周期和規模,且應用于一定數量的國家(地區)。原則上近五年內,應有2年以上國(境)外應用實踐周期。
5.鼓勵獲得國(境)外政府機構、國際組織或相關行業協會認證,已納入國(境)外國民教育體系或職業資格框架,或者獲得相關國際教育組織、行業協會或國際賽事認定、采納的有關標準申報。
(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職業教育教學資源
主要指雙語或外文教材等教學資源和在線課程、數字化平臺等數字化教學資源,以及包含以上各要素的教學資源組合。
1.推薦單位應為職業學校(也可聯合科研院所或企業等共同申報),有實質運行中的國際職業教育合作項目。
2.教學資源內容應涵蓋技能知識點、成體系且結構合理,能體現國際先進教育教學和課程建設理念,具有較高數字化水平。
3.在國(境)外職業教育和培訓領域被采納和應用,具有一定的學員規模、培訓規模、應用實踐周期、國家覆蓋數等。
4.具備實效性和示范性。教學資源在中外合作辦學、人才聯合培養、國(境)外辦學、留學生培養、國際職教師資培訓等項目應用,成效顯著。
(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職業教育教學裝備
主要指企業及教學使用的儀器、設備等硬件裝備、專業軟件裝備,以及人工智能、虛擬仿真實訓室等軟硬件一體化教學裝備。
1.推薦單位應為職業學校(也可聯合科研院所或企業等共同申報),有實質運行中的國際職業教育合作項目。
2.教學裝備對標產業發展前沿,融入國際先進職業教育理念。教學裝備通過行業組織、國際認證等,在國(境)外政府、學校、行業、企業使用評價良好,滿足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需求。
3.具有明顯產教融合特征,原則上應為學校自主研發,或學校和企業共同作為研發主體,學校享有相應的知識產權或所有權(如具有與合作企業簽訂的校企合作研發設備、裝備協議以及相關知識產權授權等)。
4.在國(境)外職業教育和培訓領域被采納和應用,或被國際組織、行業協會、國際賽事采納。
三、推薦方式
(一)本次建設認定工作全程在網絡平臺上進行,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設管理員賬號,并為項目推薦學校開放平臺賬號注冊。
(二)涉及需填寫意見或單位蓋章的材料,可下載填寫或蓋章后上傳平臺。
四、建設指標
每。▍^、市)建設和認定標準、裝備各不超過5個,建設和認定資源不超過10個。
五、建設流程
1.校級推薦(2023年8月10日—9月12日):各校根據推薦指南組織開展項目建設和推薦,經公示后在網絡平臺中按時填報推薦標準、資源和裝備相關信息。
2.省級認定(2023年9月13日—10月23日):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根據各校推薦情況,組織專家開展評議,經公示后確定本省擬認定的標準、資源和裝備,匯總蓋章通過平臺報送教育部職成司。
3.組織復核(2023年10月24日—11月底):教育部職成司組織專家對各省認定的項目進行評議,最終認定首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職業教育標準、教學資源和教學裝備名單。
4.持續建設(2024年—2025年):結合首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職業教育標準、資源和裝備建設工作,支持和帶動各地開展持續建設,第二批推薦工作安排另行通知。
附件:
1.2023年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職業教育標準、裝備和資源建設標準.pdf
2.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職業教育標準、教學資源、教學裝備推薦書.docx
任務十一、具有較高國際化水平的職業學校建設指南(待發布)
|